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堪称经典,你如何看人物混用方言和普通话?
看过《平凡的世界》这部书,最早听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近年来也观看了电视剧。
说实话,我非常的喜欢《平凡的世界》,喜欢它在各种媒体上,以不同的各种形式播放。但无论那种形式都能打动我,都能感染我。都能让我深深地爱,都能让我沉沉地痛。我被他们每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所爱着。当然,包括作者。
特别是陕北那片土地的贫穷,那片荒凉和沧桑,常常感动着。令我深思,令我遐想。
说实话,我并不在乎他们在剧中的语言方式,到底该用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还是纯正的普通话,或者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搭。有时,感覚这样的混答反而很好,不伦不类。既有原始的乡土的气息,又有现代文明的象征,正好适中。
如果电视剧纯粹用陕北方言,一个显得过分土气,原始,而且单纯说方言,未必观众都能听得懂,理解其意思。二,作为演员,没有人的陕北方言能说得那么标准,过分刻求,反而达不到预其效果,搞不好适得其反。
因而,我并不纠结于剧中的演员说什么话。特别是尤勇老师饰演的田福军,我非常的喜欢,喜欢这个人物形象,觉得非他莫属。
田福军在剧中的人物形象大气,厚重,很有地域文化感。他的语言方式,我感觉很好。既会说方言,又说普通话。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因为他既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文化人。他的身份是在农民与知识份子之间穿梭着,奔跑着,思想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再说他特殊的身份,决定着他特殊的工作环境。有时与高级领导打交道,上至省,市,甚至中央,因而,他必须说普通话,融入气份。有时,下到基层,他又得接触平头老百姓,甚至一字不识的大老粗,因而他又得说方言,这也是一种气氛融入。
因而,我非常喜欢尤勇老师,喜欢他在此剧中的人物形象。
爱一部剧,就不要过份地苛求,只要感觉它好就行了。过分地挑剔,就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美人脸上找雀斑。
例如,我们都喜欢王蕾的孙少安,觉得他演得特别的好,既演岀了孙少安贫穷,困难时候的疼痛感,又诠释了他身上不服输,活力四射的精神劲头。一切都演得很好,让人喜欢,觉得这是一个少有的好后生。但细细思量,他与原著中的人物已经相距甚远。原著中的少安,没有他活跃的一面,因为那是家庭,社会,历史环境所致。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去喜欢剧中的孙少安。
书本是一种文化欣赏,然而电视剧有着大量的***成份,离不开现实的需要。
故此,我非常的喜欢这部电视剧,喜欢剧中的语言模式。
什么是经典,这也算得上经典,为了需要而已。《平凡的世界》所描写的中国最贫穷的黄土高原上人和事,大写特写农村的贫穷和落后,农村老百姓穷的连尿到尿不出来了,这篇作品满满负能量,还有人大吹大捧,这就是鸡毛上天的秘密。
各地方语都是这样子,现在说的普通话,以往叫国语,是按着汉语音标规范的读音,但地方语言都是生活中形成的,不能不带有地方的方言。至于粤语、闽南话,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是有区别于汉语另外的语言,历史原因,保留至今!
方言,原汁原味的体现这片大地上发生的美好真挚感人而又温暖,深刻而又影响深远的亲情,爱情故事。
方言,陕北方言,直接,入乡随俗,接地气。更容易贴近心灵。
混用普通话,是为了照顾普通观众的部分心理诉求,个别词特意为之,怕听不懂。
另外一方面,是由演员本身的文化素养决定的。一般都会无意中带些口音,夹杂普通话可以理解
谢谢题主邀请回答,我就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普通话和方言混用说说自己的看法。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是根据路遥同名***改编的一部电视剧,故事反应的是七八十年代发生在陕北农村普通人身上的故事,书名虽然叫平凡的世界,但平凡的世界里却有着中国农村、农民在大时代背景下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的情感纠葛,使人读后震撼心灵,感同身受。
最近我也看了一下改编成电视剧后的《平凡的世界》,虽然故事情节与***差异不大,但剧中人物的普通话与方言混用的台词却使人觉得不伦不类,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电视剧是很失败的,看电视不如看书过瘾。
我们都知道,陕北有陕北的独特方言,这种方言外地人是学不了的,只有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才能说得了地地道道的陕北话。我们不能否定演员的语言模仿能力,但在电视剧中演员的陕北话,完全有些山西骡子学马叫的味道,怎么听怎么不是味儿。有时候,一阵儿普通话,一阵儿蹩脚的陕北话,怎么听都是装出来的,很不自然,这样的电视剧一看就是表演,如同话剧,不接地气。
***剧里台词用方言并不稀奇,但必须要说得自然流畅,比如老电影《抓壮丁》中的四川话就很地道,不但四川人听着亲切,与四川话近似的南方多省观众也很认可。《平凡的世界》则不然,它不是地地道道的陕北话,也不是纯粹的普通话,给人鹦鹉学舌的感觉,听着十分别扭。
笔者以为,***剧穿插方言并不奇怪,但用一种不纯粹的方言一定奇怪。如果***剧中总体用普通话,为了体现地域特点,个别角色用正宗方言也是能够收到效果的,比如总体用普通话,在某个年纪大的老人说话则用对方谚语或歇后语以增添地域特点,最能收到好的效果。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语言运用,因为方言和普通话混用,而且表演痕迹明显,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应该说是失败的。
据说杜甫在生前并没有名气,不知道是谁吹了一下就慢慢成诗圣了,是这样的吗?
杜甫生前名气大不如李白,后来诗名大盛,一度超越李白,但不是那个人想吹就能吹起来的。
唐诗之盛,盛在盛唐,安史之乱前以李白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杜甫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杜甫以积极入神精神,勇敢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以高妙艺术手段表达国家安危.人民哀乐的思想感情,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后人称他为"诗圣",将其作品称为"史诗"是有道理的。但在当时,李白声名远扬,杜甫名不如他确是事实。安史之乱后,诗人想浪漫也浪漫不起来了,现实主义风格成主流,诗人们重新审视杜甫,对他评价逐渐高起来。杜甫之后,诗坛呈两派,白居易为代表一派包括元稹.张藉等,韩愈为代表一派包括贾島.孟郊.李贺等,两派都源於杜甫,前者对杜甫的继承重在敢於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一面,并力求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易为读者接受,后者则继承杜甫的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开拓新境界,他们的诗往往幽辟,苦涩,冷艳。
杜甫去逝四十年后,杜甫孙子找元稹为其爷爷写一墓志铭,此时元稹与白居易为当时诗坛领袖,元稹在墓志铭中写道:″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讲李白"诚亦差于子美矣″。元稹认为,杜诗在思想性,题材内容的丰富性上显然超过李白。两年后,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第一次把李.杜相提并论,韩愈身份很高,其言影响很大。到了北宋,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文坛名流无不对杜诗交口称赞,出现抑李扬杜的情况,到元朝,诗人方向提出一祖三宗说,将杜甫奉为诗坛鼻祖,杜甫被戴上诗圣光环,影响超过李白,从清代到民国,众多诗学研究者又把杜甫推高一级,出了不少研究杜诗专著,影响极大,截止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李白诗的学术专着500余本,而研究杜诗专者达2000多本,杜甫在诗学领域全面超李。但李白的性情气质历来被人喜欢称颂,当今学者多是将二人并称,不喜欢分高下。
李白像,
杜甫像。
大家好,我是小阿蛮。近几年专注于研读古诗词,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分享。
一、杜甫活着的时候,不仅生活困难,而且真的名气不大
如楼主所说,杜甫生前真的没有什么名气。我们现在经常说“李杜李杜”,仿佛杜甫和李白是平起平坐的样子。其实并不是。他们两人,李白始终是一个优越者的身份存在的——不仅生活条件优越,李白的名气在当时也非常大,上到皇帝、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李白的粉丝。
例证可以找出很多。试举一例:唐代的时候,有编选当代诗人作品的风气,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当代著名短篇***选”、“百佳抒情诗选”这样的图书。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代人选唐代人诗歌的作品集,叫“唐人选唐诗”,中华书局曾结集出版过,有十种。但是在这些选集里面,杜甫的诗一共选了多少首呢?不多,只有7首!而且,还是只在韦庄编选的《又玄集》中才出现,其他的选本,压根就没有选录杜甫的诗歌。
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写作风格、题材、甚至是圈子等方面的因素,但也很能说明一点:杜甫在当时是名气不大的。咱们可以现在的著名作家为例,哪怕是一本诗歌选集,都可能选用某位著名***家的诗歌作品。为什么呢?因为他太出名啦,不能没有他呀!
二、元稹的吹捧
一直到元稹的出现,杜甫其人其诗,才开始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改观。但是说实话,这件事真的有偶然性。
元稹对杜甫的评价(吹捧),出现在他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上,叫《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其中重要的几句,引文如下:
至于子美,……兼***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对杜甫的评价非常高,说杜甫***了前代诸多大诗人的所有优点,是集大成的人,没有人能像杜甫这样的。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第一,元稹写的这篇文章,是墓志铭。墓志铭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说好话!恨不得把世间所有的好话用搬过来用上;第二,元稹为什么会给杜甫写墓志铭?事情就是这么凑巧。杜甫的孙子杜嗣业要将先人(包括杜甫及杜甫儿子杜宗武)归葬祖坟,路过江陵的时候,就去找当时被贬在江陵做官的元稹。元稹就是这时候写的这篇墓志铭;第三、当时的元稹还正年轻,锐气正盛,所以有意发表高调的、反常人的言论,在情理之中。
此后,元稹和白居易还发表了关于杜甫的评价,总之都是吹捧杜甫的。当时的文坛大佬韩愈有点看不惯,就说了几句话来反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杜优劣论”。篇幅关系,不便在此讨论。日后有机会可以再说。
三、诗史和诗圣
我们现在评价杜甫的诗,说是“诗史”;评价杜甫这个人,是他是“诗圣”,那都是杜甫去世很长时间之后才出现的事情。但和元稹没有关系,这个需要说明一下。
最早评价杜甫的诗为“诗史”的,是晚唐的孟棨,他在《本事诗》中说:
杜逢禄山之乱,流寓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号为诗史。
而称呼杜甫为“诗圣”,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宋代的苏轼、秦观等人,对杜甫和杜诗推崇备至,甚至有人将杜诗和周公制礼相提并论;明确使用“诗圣”来称呼杜甫的,应该是清朝的王嗣爽,他在《梦杜少陵作》这首诗中说:
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青莲就是青莲居士李白,我翁就是指杜甫。
杜甫和杜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上述这样。当然中间还有很多的变化和演进过程,那就是更专业的学问啦。
我是小阿蛮,希望我这篇简单的梳理能帮助到大家。
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记得多多点赞哦。谢谢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maixie.com/post/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