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学舌词不达意下一句?
上句:鹦鹉学舌词不达意;下句: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鹦鹉学舌”对应“蚍蜉撼树”,成语对成语;“词不达意”对“自不量力”,仍然是成语对成语。
有点遗憾,出现两个“不”。
鹦鹉学舌歇后语下一句?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鹦鹉说的话,也就是鸟语都是从人们平常所说的学来,但它不是听一个人说的,而是许多人在说相同的话,它听后就学会了人们所说的。歇后语的前半句类似于谜面,而后半句是答案。
由此可知,鹦鹉学舌的后半句应为人云亦云。
歇后语由前一部分的“引子”与后一部分的“后衬”组成。虽然只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但也可以像猜谜一样猜出它的本意。此题给出的引子是“鹦鹉学舌”,想想鹦鹉只会学舌不懂语义,就可以联想到以下诸多答案:
鹦鹉学舌——不解其意。
鹦鹉学舌——有口无心。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不知所云。
1、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更多关于鹦鹉的歇后语
1、百灵遇鹦鹉——会唱的碰到会说的
2、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3、百灵鸟碰上鹦鹉——一个会唱一个会说
4、鹦鹉遇见百灵鸟——又说又唱;说说唱唱
5、鹦鹉的嘴巴——会说不会做
6、百灵子碰到鹦鹉——会唱的遇上会说的
7、夜莺配鹦鹉——正合适
9、属鹦鹉的——有时也说两句人话
10、柳藏鹦鹉——语方向
11、鹦鹉唱大戏——巧上加巧
12、鹦鹉唱大曲——巧上加巧;卖弄自己
鹦鹉学舌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有个人喜欢鹦鹉,于是就在市上买了一只,关进鸟笼里,挂在南门下。
一日客人敲门,问:“有人在吗?”鹦鹉十分伶俐,也叫了几声:“有人在吗?”鹦鹉学了几句话,叫久了,觉得腻味,便学会了对门外客人说“请进”。
一次主人在家写文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洋洋洒洒写出三千字,得意之极,便高声朗读。鹦鹉断断续续地学成了其中三句话:“来者不善、居心叵测、快快拔剑砍狗头。”妻儿回家,它把这三句话叫一遍,恨得他们抡起木棒猛打鸟笼。客人进来,它也叫了一遍,客人尴尬得怒从心头起,愤愤指责主人胡猜乱疑真卑鄙。武士拜会,它也叫了一遍,刚刚说到“快快拔剑”,武士早已寒剑出鞘,直惊得主人两腿颤抖,连忙说:“勇士息怒!”
清代文学家赵翼的《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会用百度?
赵翼的论诗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简评: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诗。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作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赵翼写有五首《论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maixie.com/post/2967.html